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成立于1952年7月,1957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是江西省內建設最早的烈士紀念設施之一,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級國防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以“褒揚烈士,教育群眾”為宗旨,是紀念革命先烈的重要場所,收集、研究、保管革命烈士史料的機構,弘揚、深化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課堂。近年來,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在場館建設、文物保護、藏品研究、陳列展覽、開放服務、教育傳播、外部交流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整體發展日益向上向好。但同時在保護管理、研究展示、融合發展、能力建設等方面尚需完善提升。
“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文化強國的關鍵時期,新時代英烈褒揚工作正處于乘勢而上、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未來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和條件。為進一步推進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改革創新,激發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新活力,根據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2021年5月11日 )、國家文物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2021年12月24日)、《博物館條例》(2015年2月9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2018年4月27日)、《烈士褒揚條例》(2019年8月1日)相關內容及《江西省“十四五”退役軍人服務和保障規劃》(2022年11月11日)和《江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2021年9月17日)總體思路,結合本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烈士褒揚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視察江西重要講話精神,聚焦“作示范、勇爭先”目標定位和“五個推進”重要要求,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用心用情用力切實把烈士紀念設施管理好、把革命文物保護好、把烈士精神宣傳好,生動展現黨的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歷史意義和歷史經驗,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筑牢紅色陣地,增強精神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二、基本原則
1.堅持正確方向。堅持黨對紀念堂事業的全面領導,樹立正確黨史觀、大歷史觀,充分發揮紀念堂保存歷史記憶、厚植家國情懷、弘揚中國精神的窗口作用,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2.堅持守正創新。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加強前瞻謀劃和實踐創新,提高紀念堂內部管理和外部治理水平,推進發展理念、技術、手段創新,破除體制機制束縛,激發新時代烈士褒揚工作的動力和活力。
3.堅持開放共享。通過區域協同創新、社會參與、跨界合作、互聯網傳播等方式,促進資源要素有序流動,多措并舉盤活資源,線上線全方位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文化服務,講好江西故事、提升紅色文化影響力。
4堅持示范引領。依托館藏資源優勢,緊跟時代步伐和發展脈搏,探索體系建設,培育品牌項目,打造烈士紀念褒揚設施示范高地,走出一條可借鑒、可發展、可推廣的新時代烈士紀念褒揚設施發展之路。
三、總體目標
以黨建為引領,秉承“褒揚先烈、教育群眾”職能定位,緊盯“作示范、勇爭先”目標,到2025年,著力打造具有江西特色的“全國一流烈士紀念褒揚設施”,努力推動英烈精神研究保護、編纂講解、褒揚宣教、服務保障等各方面走在全國前列。
四、主要任務
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從我堂事業發展的現狀出發,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規范化管理、文物征集保護、研究展示與社會服務等方面為重點,夯實基礎、提升內涵,致力于把江西省革命烈士紀念堂打造成為“英烈精神研究保護的圣地、英烈事跡編纂講解的陣地,英烈精神褒揚宣教的高地,紅色文化傳承的示范基地”,推動紀念堂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推進文物保護
1.優化征藏體系。加大文物征集力度,完善征集程序,鼓勵烈士家屬和社會收藏群體捐贈藏品或委托紀念堂保管利用,不斷增加藏品數量、提高藏品質量。完善館際藏品資源交流共享機制,有效整合藏品資源。加強近現代文物、20世紀文物、當代文物資料的收藏,優化藏品結構。
2.細化藏品管理。完善館藏文物保護管理制度、保管技術標準規范體系和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完善文物庫房管理制度,規范館藏文物保護管理,加強館藏文物的征集、編目、建賬、保管工作。完善藏品數據庫,加快藏品管理信息化建設,對藏品數據動態維護、合理利用。
3.提升保護能力。改善館藏文物保存環境,推進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達標建設,搬遷改建文物庫房,配套建設重點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測控制設施,完善預防性保護措施,提升藏品保存環境監測、微環境控制、分析檢測等能力。
(二)深化系統研究
1.完善科研機制。出臺科研管理細則,建立科研課題資助資金、學術著作出版資金和優秀科研成果獎勵資金,激發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在業務建設、學術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步提高知名專家成員的比例。
2.強化基礎研究。深入研究闡釋英烈精神,以舉辦、參與各種學術研討會、論壇等學術交流活動為契機,開展學術研究,發表高質量的學術成果。以舉辦各類展覽為契機,編輯出版具有較高學術水準的展覽圖錄。以舉辦各項宣傳教育活動為契機,編輯出版普及性的宣教讀物。
3.促進科研出新。引導專業人員提高學術創新能力,圍繞科學保護、價值挖掘、展示展覽、社會教育、傳播傳承、科技應用方面,聯合文物、黨史、軍史、檔案、地方志等方面研究力量,深入挖掘烈士精神蘊含的思想內涵和時代價值,不斷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三)提高展陳質量
1.優化提升基本陳列。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把好導向、聚焦主題,用史實說話,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公正客觀評價歷史事件和人物,合理應用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革陳列展覽的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全面改陳布展,講好江西故事。
2.策劃打造精品陳展。圍繞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重大節點,深入挖掘革命文物和烈士事跡的當代價值,結合時代發展、時事熱點,策劃打造一批闡釋烈士精神內涵、弘揚革命文化、彰顯時代主題、線上線下融合的原創性展覽新品牌。
3.大力實施“云展覽”。全面依托數字化技術,充分利用館藏資源,推介一批優質線上展覽,豐富網絡空間革命文化內容,拓展我堂公共文化服務空間,打造永不落幕的愛國主義教育空間,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展覽體系。
(四)強化教育功能
1.優化教育服務。持續提升教育和講解服務水平,繼續拓展語音導覽內容及形式,優化參觀全過程服務,讓講解與導覽服務更加多元化、科學化和人性化。發展壯大博物館之友和志愿者隊伍,打造獨具特色志愿服務品牌。
2.拓展教育項目。研發服務黨史學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數字課程,制播英烈事跡主題紀錄片、微視頻,豐富紀念堂教育課程體系。緊密結合重要節日、紀念日,設計符合不同年齡、不同群體認知特點的多樣化主題教育活動,
3.延伸教育路徑。積極實施社會教育沿伸,增加流動展覽、教育活動進校園、進社區、進軍營頻次,加強與學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共建,提高社會認知度,使紀念堂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眾。
4.創新教育模式。實施“紀念堂+”戰略,促進紀念堂與教育、科技、旅游、商業、傳媒、設計等跨界融合,合作開發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形式新穎的社教活動。推廣以需定供的菜單式服務,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提升文創活力
1.加強文化梳理。繼續強化館藏文化文物資源梳理,選擇最具特色和最富有開發價值的館藏資源進行深度加工和技術創作,使之形成符合當代人審美和品位的紀念堂專屬形象。
2.豐富文創開發。不斷探索文創產品開發模式,搭建互利共贏的合作機制,加大力度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文創開發,增強紀念堂自身造血功能,實現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共贏。
3.構建產品體系。深入挖掘館藏資源的特色及內涵,開發多層次的紀念堂文創產品,形成有系統、有規模、有影響的文創產品系列。
(六)打造智慧館堂
1.數字轉型。繼續完善館藏文物藏品數據庫,提高文物藏品的利用與共享。通過數字化技術、數字化虛擬展覽、網上虛擬展廳、“云”展覽等提升沉浸式體驗,完善“互聯網+”數字化全方位展示系統。
2.智能升級。加強紀念堂的信息化建設,逐步完善網絡信息安全建設,不斷提升紀念堂網站、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宣傳服務窗口的功能作用,運用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技術拓展紀念堂服務功能,擴大紅色文化的輻射面。
3.融合創新。完善紀念堂交流合作、資源共享平臺,推進紀念堂與科技、民生、教育、旅游等行業的深度融合,真正實現館藏資源的共建共享,推動數字館堂向智慧館堂轉型升級。
(七)強化服務保障
1.完善管理體制。加強制度建設,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健全和完善各類規章制度。完善安全運行機制,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創新和完善業務運行模式,探索建立服務評價機制,推進博物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健全隊伍建設。加強專業技術人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開發與培養,加速管理人才的領導水平和行政能力的提升,加大傳播推廣、文創研發、數字化建設等方面急需緊缺人才的招聘引進力度,打造一支政治堅定、結構優化、素質過硬的人才隊伍。
3.優化服務環境。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功能分區,完善功能配套,美化園林環境,切實加強現有軟硬件水平,提升參觀者的便捷度、舒適度和體驗感。
五、實施保障
1.加強組織領導。要把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于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各領域各環節,各科室要高度重視,強化責任落實,建立健全黨總支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科室協同配合、上下協調聯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深入推進發展規劃落地生效。
2.凝聚各方力量。加強與博物館(紀念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構建與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相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各類媒體的良好關系,整合政策、人才、技術等各方面資源,積極創造有利條件,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參與紀念堂建設。
3.強化監督管理。各科室要建立規劃評估考核與規劃實施動態調整機制,加強對規劃執行情況的督察評估,通報規劃實施情況,以及對本規劃的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期末評估。紀念堂黨總支和監事會通過日常巡查、隨機檢查等方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
下一篇已經是最后一篇